《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1年度報告》發布 實驗室團隊負責兩項專題報告
來源:發布時間:2021-12-23
2021年12月20日,科技部在京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1年度報告》。本年度報告聚焦“全球陸域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態勢”、“全球典型湖泊生態環境狀況”、“歐亞大陸草原生態狀況”和“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4個專題開展了遙感監測與分析。其中,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柳欽火研究員團隊、吳炳方研究員團隊分別編制完成了“全球陸域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態勢” 和“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兩個專題報告。
這是中國連續第十年推出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旨在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國際社會共同關切的議題,開展全球及洲際尺度的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分析和評估。主要結論如下:
——全球陸域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態勢。2015年以來,氣候變化引起的干旱、火災及人為的過度砍伐、開墾等因素,導致了亞馬孫河流域、剛果河流域和東南亞區域三大熱帶雨林區森林面積持續減少,全球森林面積凈減少28.41萬km2。全球未能實現“到2020年停止毀林”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但森林減少的速度較前五年有所放緩。自然保護地內的森林生態系統相對穩定,森林減少的面積比例明顯小于非保護地,保護成效顯著。
近10年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特別是山地生態系統的植被生長狀況呈趨好態勢,明顯改善的區域有東亞、西歐、東歐和南歐。氣候變化造成的厄爾尼諾-南方濤動、干旱等事件仍是影響植被生長的主要因素。
得益于有效的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中國的陸地生態系統在較大范圍內呈有序恢復、向好發展態勢,森林面積持續增長,植被生長狀況明顯改善。
——全球典型湖泊生態環境狀況。2000年以來,全球197個面積500 km2以上的自然湖泊凈蓄水量總體呈增加趨勢,其中174個湖泊水位上升,青藏高原內流區的湖泊群水位上升最為明顯。與此同時,受氣候變化和人類生產活動雙重影響,中亞和非洲等干旱地區以及高需水地區部分湖泊出現快速萎縮現象,水資源缺口較大,嚴重制約了當地社會經濟發展。
近20年,全球藻華暴發的湖泊數量呈上升趨勢。70個藻華暴發的湖泊中,北美洲和亞洲數量居多,氣溫條件適宜的溫帶和熱帶地區比例最高。藻華最大暴發面積呈增長趨勢,亞洲增長最明顯。
——歐亞大陸草原生態狀況。2000年以來,歐亞大陸草原整體變好變綠,80%以上的草原植被生產力、植被覆蓋度等指標呈改善趨勢,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等大部分區域草原植被狀況改善明顯。從草原類型看,極寒干旱半干旱草原植被狀況改善最為明顯,溫性干旱半干旱草原植被狀況也呈現整體變好的趨勢,但年際波動和空間差異較大。
近20年,歐亞大陸主要放牧草原理論載畜量呈上升趨勢,近十年較前十年增加15.93%,相當于增加了2.3億個羊單位所需飼草;與此同時,主要放牧草原的利用強度和地上現存生物量也較十年前有所增加。
盡管氣溫升高、局部降水增多、生態保護工程的實施和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的設立,總體上有利于歐亞大陸草原植被的生長,但歐亞大陸草原的生態狀況仍未恢復到上世紀80年代水平,局部過度放牧和管理不善等現象依然存在,草原生態恢復任重而道遠。
——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近十年全球糧食總產量及人均糧食產量均有顯著增加,2015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提出以來,全球糧食年均產量較2010—2015年增長10.9%,凸顯了全球為實現零饑餓做出的努力。
大范圍的干旱等極端氣候事件是導致全球和區域糧食產量波動的主要因素。如2012年和2018年大范圍干旱造成全球糧食減產;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區域因農業基礎設施不足,災害抵御能力不強,產量波動劇烈。
我國農田灌溉比例高,農業生產防災減災能力持續增強,農業災害對作物生產影響有限,產量波動小,近十年中國大宗糧油作物產量年增長率為0.5%,形成了“南方穩產、北方優勢產區集聚”的總體格局。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1年度報告
上述報告內容和相關數據集產品均面向社會公開發布,并提供在線免費共享服務:http://www.chinageoss.cn/geoarc 。未來,將通過全球對地觀測組織GEO等國際合作機制平臺,積極拓展地球觀測科學研究與合作交流的廣度與深度,以全球視野進一步推進年度報告工作,助力形成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公共產品和解決方案。
科技部辦公廳副主任呂靜主持20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 中國科學院院士、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主任郭華東作為年度報告專家組組長,出席發布會并回答媒體提問;柳欽火研究員、吳炳方研究員分別就“全球陸域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態勢”、“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專題最新成果進行介紹并接受央視專訪。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1年度報告
新聞發布會現場,郭華東院士作為報告專家組組長答媒體問
新華網專家訪談
央視專訪柳欽火研究員
- 附件下載
-